歲月凍住了肩膀
所謂「年紀大機器壞」。隨著年齡增長,人體各項機能會出現退化,在所難免會各式各樣或大大小小的腰酸關節痛。不少中老年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,某一天突然肩膀痛,慢慢地手臂也抬不起來。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肩周炎,因為多發於40-60歲人士,女性多於男性,所以俗稱「五十肩」。患者病發時,彷彿肩膀凍結不能動,因此又稱為「凍結肩」。
但近年來發現,肩周炎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,患者有年輕化跡象!醫學界至今未明確肩周炎發病病因,而且多數患者都未曾受過肩膀外傷。港人長時間坐辦公室,日夜對電腦、手機同Ipad,重複同一動作令肩部的肌肉韌帶處於緊張狀態所致。室內又長期開放冷氣,肩部易受寒邪所襲,三十歲左右出現這種情況亦不罕見。
什麼是肩周炎?
肩周炎全稱肩關節周圍炎,是肩關節的周圍軟組織發生損傷而引起的廣泛的無菌性炎症。發炎後,組織變厚、纖維化、滑液減少,繼而影響肩關節活動度。
症狀:
三個階段:
肩周炎可不藥而癒?
坊間流傳,肩周炎忍一忍,待疼痛消失,就可自行痊癒?!
其實不然,肩周炎是一種慢性炎症,疼痛及症狀時好時壞。疼痛消失時不代表炎症消失,肩關節囊內的沾黏亦沒有消失。若沒有及時治療,病情隨時可能會復發。事實上,肩周炎發病緩慢,大多數患者多延誤到肩部疼痛劇烈,嚴重影響睡眠才急於求診。此時肩關節粘連已經牢固形成,治療起來費錢費時又勞神。
中醫學角度認識肩周炎
中醫學認為,肩周炎屬於“痹症”的範疇,中醫還稱之為「肩痹」、「漏肩風」。
《諸病源候論》載:「此由體虛,腠理開,風邪在於筋故也,……邪客機關,則使筋攣,邪客足太陽之絡,令人肩背拘急……」。
五旬之人,肝腎精氣開始衰退,氣血虧虛,血脈運行遲澀,不能濡養筋骨,筋脈失其所養,血虛生痛,營衛失調,筋脈拘急而不用。外因則與風寒濕三邪侵襲有關,肩部長期勞累,或肩部受涼,風寒濕邪客於血脈筋肉,血受寒則凝,使筋脈失養,脈絡拘急而疼痛,關節伸屈不利。
常見臨床辨證:
症狀:頭暈、目眩、耳鳴、腰酸、步履無力、肩關節功能障礙明顯、舉動無力、痛不甚明碩、舌偏紅、苔薄、脈細弱。治宜舒經活絡,補肝益腎。
症狀:肩部酸痛,勞累後疼痛加重,肌筋攣補,活動障礙,伴頭暈目眩,精神萎靡,面色無華,氣短懶言,心悸失眠,四肢乏力,臥則減輕,喜按喜揉,常反復發作。舌淡,少苔或舌苔白,脈細弱或沉。治宜補養氣血,和營止痛。
症狀:早期局部腫脹,或日久肌肉萎縮。肩部疼痛以夜間為甚,疼痛劇烈,刺痛為主,痛有定處,拒按。舌暗或有淤斑,舌苔白或薄黃,脈弦或細澀。治宜活血化瘀,通絡止痛。
症狀:肩部酸痛、隱痛或腫痛,漸漸加重,夜間痛甚,遇風寒痛增,得溫痛緩,畏風惡寒,或肩部有沉重感。舌淡,舌苔薄白或膩,脈弦滑或弦緊。治宜祛風散寒除濕,通絡止痛。
肩周炎日常護理
除了及早就醫治療,肩周炎患者的日常護理,也是成功康復的關鍵。
熱敷舒緩疼痛:選擇適合水溫,約37-40度左右的水溫,用熱毛巾完全浸濕,取出扭乾,敷在疼痛最嚴重的部位,每隔5分鐘浸濕毛巾一次,溫度始終保持37度左右才能起到熱敷的效果。一般熱敷20-30分鐘,每日熱敷2-3次,同時配合肩關節功能鍛煉,可改善肩部血液循環,有效緩解疼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