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歲後膝關節開始退化?膝關節痛:中醫提早保養攻略
提到「膝頭痛」,不少人第一個反應都是:「我仲咁後生,唔關我事啦!」但事實上,越來越多三十出頭的上班族、健身族、甚至愛行山的年輕人,都開始出現膝關節不適、上落樓梯疼痛或關節發出「咔咔聲」的情況。
中醫提醒:膝關節退化並非老人專利,人體從25歲起軟骨彈性已逐漸下降,若長期過度使用或姿勢不良,就可能提早出現退化性關節變化。
一、為什麼30歲後膝關節開始「早退化」?
膝關節是全身最大的承重關節,每天都要支撐身體重量並協助走路、蹲下、上樓梯等動作。當軟骨受到反覆磨損、滑液分泌減少,關節之間的「潤滑層」變薄,便容易出現疼痛、僵硬、活動受限等問題。
而現代都市人的生活習慣,正是膝關節退化的加速器:
- 長時間久坐:血液循環不良,膝關節營養供應不足。
- 運動過度或姿勢不正:過度跑步、跳舞、深蹲會損耗軟骨。
- 肥胖或體重上升:每走一步膝關節承受的壓力是體重的3倍以上。
- 經常吹冷氣或受寒:寒濕入侵令氣血不暢,加劇關節疼痛。

二、中醫怎樣看「年輕人膝關節退化」?
在中醫理論中,膝關節痛屬於「痹證」範疇,主要與風、寒、濕三邪入侵及肝腎虧虛有關。
中醫強調「腎主骨,肝主筋」,當肝腎虧虛、氣血不足時,筋骨得不到滋養,關節自然失去靈活與彈性。
因此,中醫治療會同時從「內調氣血」與「外通經絡」兩方面著手:
- 內調補腎強筋:以六味地黃丸、杜仲、牛膝等藥材滋補肝腎、強化筋骨。
- 外治活血通絡:針灸、推拿、拔罐可促進局部氣血流通,改善關節僵硬。
- 改善體質、祛寒除濕:透過艾灸溫經散寒,特別適合寒濕體質人士。

三、年輕人「養膝三法」:日常中醫保養指南
1. 「動」得其法:低衝擊運動養膝
避免高強度跳躍或深蹲,改為行山、游泳、太極或單車運動,有助促進關節滑液分泌,維持靈活度。
2. 「暖」得其時:避濕避寒
長期處於冷氣環境的上班族,可在膝蓋加蓋薄毯或使用熱敷包;
「溫則通,通則不痛」,保暖膝蓋可防止寒濕入侵。
3. 「補」得其味:食療助強筋骨
日常可多吃黑豆、芝麻、枸杞、山藥、核桃等食材,這些食物能補肝腎、強筋骨、潤關節;
少吃生冷食物及過多冰飲,避免寒氣滯留體內。

四、寶運中醫|膝關節早退化的中醫調理方案
寶運中醫賴寶運醫師強調:「膝關節痛要早治,不是痛到走唔到先醫。」
診症會根據每位患者的體質與生活習慣,制定針對性療程,包括:
- 經絡辨證定位痛源,明確是哪條經絡氣血阻滯;
- 針灸疏通氣血、減輕炎症腫脹;
- 推拿活絡筋骨、鬆解沾黏組織;
- 配合中藥調理肝腎、強化關節結構。
內外兼修,有效緩解疼痛、恢復關節靈活度,預防退化惡化
透過內外兼治,可有效改善疼痛、恢復關節靈活度,並防止退化惡化。
膝關節痛不是老年人才會有的問題。當身體發出酸痛、僵硬、咔咔聲等信號時,就是提醒你該關心自己了。
從今天開始,提早保養、及早調理,才是守護關節健康的關鍵。
👨🏻⚕👉🏻 立即 WhatsApp 查詢預約: https://wa.me/85293389239
📍寶運中醫診所:香港銅鑼灣渣甸街5-19號京華中心13樓1303A室(銅鑼灣站 F1 出口)